首页 > 动态 > 综合精选 >

软骨鱼类有哪些(软骨鱼类)

发布时间:2024-06-15 00:51:35来源:

鱼类的骨骼按性质分软骨和硬骨两类。

软骨鱼类终生保持软骨,软质中因有石灰质的沉淀物,又叫钙化软骨。

硬骨鱼的骨骼主要为硬骨,按照形式不同又分为软化硬骨和骨膜两种:在软骨的原基上骨化形成的硬骨就是软化硬骨,如脊椎骨、耳骨、枕骨等;由真皮和结缔组织直接骨化形成的硬骨叫膜骨,如额骨、顶骨、鳃盖骨等。

鱼类的骨骼按部位不同,分中轴骨骼和附肢骨骼两部分。

  (1)中轴骨骼分头骨和脊椎   1)头骨数目最多:硬骨鱼类的头骨由130块左右骨片组成(指现存鱼类,古代的原始鱼类头骨可多达180块),是脊椎动物中脑骨数目最多的一类动物。

鱼类的头骨分为脑颅和咽颅两部分。

  ①软骨鱼的脑颅为一软骨腔保护着脑部,构造简单,无分界和缝合,仅背面留有脑囟由膜覆盖,这样的脑颅称软颅。

有软骨鱼类的软颅骨骨化成的几块枕骨、耳骨、蝶骨、筛骨,还有由膜骨来源的鼻骨、额骨、顶骨、犁骨等膜颅部分,因而结构非常复杂。

硬骨鱼类的脑颅由许多块骨片合成,形成头骨的主要部分。

  ②脊椎动物自鱼类开始,咽弓分化成上、下颌,井形成咽颅,鱼类的咽颅最为发达,由7对“>”形的咽弓形成,第一对增大成颌弓,颌弓背段叫腭方软骨,腹段叫麦克尔氏软骨。

二者构成软骨鱼的上、下颌。

上、下颌的出现较圆口纲更先进,能积极主动摄取食物。

而硬骨鱼类进化为膜性硬骨前颌骨和上颌骨,代替了软骨上颌(腭方软骨),麦氏软骨进化为软骨性硬骨的关节骨、齿骨和隅骨等,第二对舌弓由两侧舌颌软骨、角舌软骨和中央、的基舌软骨组成,主要为舌的支持物,也协助支持上、下颌,第3~7对为鳃弓,支持鳃和鳃隔,让鳃裂彼此分开,利于呼吸。

  2)脊柱代替了脊索:鱼类的脊柱由许多块椎骨彼此连结成1条柱状骨,以取代部分或全部的脊索,具支撑身体,保护脊髓和主要血管的功能,较圆口类更为进步。

鱼类的脊椎骨具有前后两面都向内凹陷的特点,称为两凹椎体或双凹椎体,为鱼类特有,在相邻的两个椎体间隙及贯穿椎体中的小管内可见残存的脊索。

脊椎动物从鱼类开始,脊椎的基本结构已形成。

软骨鱼和硬骨鱼的脊椎骨都分为椎体、髓弓、髓棘、脉弓和脉棘。

其中椎体为主要部分,肋骨与脊椎骨的横突相连,硬骨鱼类的肋骨大都较发达。

  (2)附肢骨为鳍骨骼   附肢骨分奇鳍骨骼和偶鳍骨骼。

奇鳍中的背鳍、臀鳍和尾鳍骨骼都由插入肌肉中的支鳍骨(辐鳍骨)支持鳍条,硬骨鱼的支鳍骨又叫鳍担骨。

偶鳍骨骼包括带骨(肩带和腰骨)和鳍骨(鳍担骨和鳍条)两部分。

鱼类中除硬骨鱼的肩带与头骨相连以外,所有的附肢骨与脊柱均没有直接联系,这也是鱼类的特征之一,这是由于鱼类的运动方式是游泳而决定的。

◆硬骨鱼纲 Osteichthyes 脊椎动物亚门的一纲。

有肺鱼亚纲、总鳍鱼亚纲及辐鳍鱼亚纲。

至少有一部分真正的骨;头骨有骨缝。

牙齿常与骨骼愈合。

鳍条常有源于皮层的节。

每侧常有2鼻孔。

上颌咬缘常由膜骨类的前颌骨与上颌骨形成。

常有鳔或功能似肺的鳔。

仅少数较低等的种类肠有螺旋瓣膜。

体内受精的种类相当少。

胚胎均不包在硬卵壳内,借助于渗透平衡和能的转变来维持血中尿素和氧化三甲胺的低浓度(肺鱼类与矛尾鱼属除外)。

硬骨鱼类的化石记录得自早泥盆世地层,各类之间的关系及分类等级,各家的意见也不一致。

一般多认为肺鱼类与总鳍鱼类有较密切的亲缘关系,并认为它与辐鳍鱼是平行发展的类群。

总鳍鱼类和肺鱼类的鳍通常具有肉质鳍叶,鳍的内骨骼也非常集中,而合称肉鳍鱼类。

辐鳍类的鳍以内骨骼不是集中的和通常没有肉质鳍叶,而明显区别于前者。

由于辐鳍鱼类、总鳍鱼类和肺鱼类在地质时代的出现几乎同样早,在形态上初起就很有差别,一般认为三者居于同等的分类位置,来自一共同祖先。

由于澳大利亚晚泥盆世地层中的早期古鳕类脑颅在一般结构上与棘鱼类的脑颅很相似,从棘鱼类尾鳍缺少尾上叶看,也与辐鳍鱼类相似,认为硬骨鱼类可能是从棘鱼类中分化出来的。

故此棘鱼类既可列为硬骨鱼类的一亚纲;也可将它与硬骨鱼类并列为纲,且把二者合称为真口鱼类;也有人主张棘鱼类介于真口鱼类与板鳃形类包括盾皮鱼纲和软骨鱼纲之间。

辐鳍鱼类、总鳍鱼类、肺鱼类以及棘鱼类是比较相近的鱼类,广布于全球各种水域中,地质历程很长(志留纪至现代)。

其中以辐鳍鱼类最为成功,大致从早期的软骨硬鳞鱼类进化到全骨鱼类,再到真骨鱼类;真骨鱼类现在仍十分繁盛,遍布各种水域中。

棘鱼类在二叠纪末即已绝灭。

另两类(总鳍鱼类、肺鱼类)只有少数种类在局部地区残存下来。

◆软骨鱼纲 Chondrichthyes 脊椎动物亚门的一纲。

世界有13 目49 科158 属约837种;中国有13目40科90属约 202 种。

内骨骼完全由软骨组成,常钙化,但无任何真骨组织;外骨骼不发达或退化,体常被盾鳞 。

脑颅为原颅 ,上颌由腭方软骨 ,下颌由梅氏软骨组成。

鳃孔每侧5~7个,分别开口于体外 ;或鳃孔1 对,被以皮膜。

雄鱼腹鳍里侧鳍脚为交配器。

肠短,具螺旋瓣。

心脏动脉圆锥有数列瓣膜。

无鳔。

无大型耳石。

泄殖腔或有或无。

卵大,富于卵黄,盘状分裂,体内受精。

卵生、卵胎生或胎生。

分布于低纬度海洋 ,个别栖息淡水 。

下分板鳃和全头2亚纲。

由于软骨鱼类的骨骼为软骨,在地层中除保存有牙齿和棘刺外,其他部分的化石极为稀少,而牙齿又多呈分散状态保存,难于了解其排列组合形式。

许多古生代的属种仅是以个别牙齿或残片为代表,从形态上进行分类,故对一些主要类群的发展历史及彼此间的亲缘关系仍不清楚。

软骨鱼类的化石出现于早泥盆世晚期,繁盛于石炭纪 ,一直延续到现代。

在石炭纪和早二叠世淡水沉积中普遍存在的异棘鲨(肋棘鲨)类,且有保存完好的个体。

它代表从海水侵入淡水的一支。

现今的赤魟亦可溯西江到达南宁。

自古生代以来软骨鱼类在淡水沉积中出现,也不乏例,所以软骨鱼类源于何处,尚是个疑问。

软骨鱼类的进化亦分为鳃类和全头类两个方向,且两者早就各自分别地发展 。

一般将板鳃类的历史分为3 个阶段 :①原始的裂口鲨阶段主要在泥盆纪,延续到晚古生代。

②弓鲛阶段约始自早石炭世,到三叠纪。

③近世阶段自侏罗纪始直到现在 ,发展出后来的鲨类及其亲族 。

然而3阶段并不是衔接的直接关系。

软骨鱼类的第二条进化路线以全头类为代表。

这可从现代的银鲛类经由中生代的多棘鲛类追溯到颊甲鲛类。

它们几乎全是底栖的,具有替换缓慢的齿板,基本以带壳食物为食,用齿板研磨。

全头类于石炭纪达到极盛期,侵占了原来被盾皮鱼类占据的环境,并取而代之。

全头类中有两类齿型:即“鲨”型和“齿板”型。

在“鲨”型中有像在板鳃类中那样分开的连续牙齿;而在“齿板”型中,牙齿愈合成替换缓慢的研磨齿板。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