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是什么】《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也是清代乾隆年间组织编纂的一部综合性图书总集。它不仅在内容上涵盖了中国古代的各类文献资料,而且在形式上也体现了当时最高水平的图书整理与出版技术。本文将从《四库全书》的基本概况、编纂背景、内容结构、历史价值等方面进行简要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主要信息。
一、《四库全书》概述
《四库全书》由清朝乾隆皇帝下令编纂,历时约十年完成(1773年—1782年),由纪晓岚等学者主持编校。全书共收录了近3500种古籍,共计约7.9万卷,分装为36,300余册,总计约3,600万字。其名称“四库”指的是经、史、子、集四大部分,是对古代文献的一种分类方式。
二、编纂背景
- 政治目的:乾隆时期国家统一,文化繁荣,统治者希望通过整理古籍来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认同。
- 文化复兴:清政府希望借助《四库全书》来保存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 学术需求:当时的学者对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了大规模的文献收集与编纂工作。
三、内容结构
《四库全书》按“四部分类法”分为:
| 类别 | 含义 | 主要内容 |
| 经部 | 儒家经典及其注疏 | 《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及历代注释 |
| 史部 | 历史著作 | 正史、编年史、地理、职官、目录等 |
| 子部 | 百家学说与杂学 | 儒、道、法、墨、农、医、兵等诸子百家著作 |
| 集部 | 文人诗文词赋 | 个人文集、总集、诗文评论等 |
四、历史价值与影响
- 文献保存:《四库全书》是古代文献保存的重要载体,许多失传古籍因此得以流传。
- 文化传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对后世的学术研究、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 版本研究:因其编纂严谨,成为后世研究古籍版本的重要参考。
- 文化象征:被视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五、现存情况
由于战乱和历史变迁,《四库全书》原本已不复存在。目前仅存的版本包括:
- 文渊阁本:原藏于北京故宫,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 文源阁本:曾藏于圆明园,后毁于战火。
- 文津阁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 文溯阁本:现藏于甘肃省图书馆。
六、总结
《四库全书》是一部集中国古代文化之大成的巨著,不仅是清代官方对传统文化的系统整理,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尽管其编纂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政治因素和取舍,但其在文献保存、文化传承方面的贡献不可忽视。
| 项目 | 内容 |
| 名称 | 四库全书 |
| 编纂时间 | 1773年—1782年 |
| 主持人 | 纪晓岚等 |
| 分类 | 经、史、子、集 |
| 卷数 | 约7.9万卷 |
| 字数 | 约3,600万字 |
| 现存版本 | 文渊阁、文津阁、文溯阁等 |
| 历史意义 | 文化传承、文献保存、学术研究 |
如需进一步了解某一部分内容,可继续深入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