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咄逼人的成语典故是什么】“咄咄逼人”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形容说话或行为非常强势、具有压迫感,让人感到难以承受。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源自东晋时期的一位名士,下面我们将通过和表格的形式来详细介绍这一成语的来源与含义。
一、
“咄咄逼人”最早出自《世说新语·文学》中的一则故事。故事讲的是东晋时期的名士王导,他在一次宴会上面对一位名叫谢鲲的人,谢鲲对王导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言辞激烈,令王导感到压力很大。王导当时回应说:“咄咄逼人!”这句话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言语或行为极具攻击性、令人难以应对的人或情况。
该成语在现代多用于形容人态度强硬、言辞激烈,给人以压迫感。它既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也可以用来形容某种环境或氛围。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咄咄逼人 |
出处 | 《世说新语·文学》 |
原文出处 | “咄咄逼人!”(王导对谢鲲的回应) |
意思 | 形容说话或行为非常强势、有压迫感,让人难以承受 |
典故背景 | 东晋时期,王导面对谢鲲的激烈批评,感叹其言辞逼人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态度强硬、言辞激烈,给人压迫感 |
同义词 | 威胁、凌厉、咄咄怪事(引申义) |
反义词 | 温和、宽容、委婉 |
使用场景 | 人际关系、职场沟通、文学描写等 |
三、结语
“咄咄逼人”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成语,更是一种对人际交往中强势行为的形象表达。了解它的来源,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理解他人情绪,也提醒我们在表达观点时要讲究方式与分寸,避免因言辞过于激烈而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或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