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遽这个字在文言文里什么意思】“遽”是一个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汉字,其含义丰富,根据语境不同,可以有多种解释。以下是对“遽”在文言文中的常见意义进行总结,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一、
“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意思:
1. 急促、迅速:表示动作或情况发生得很快。
2. 突然、仓促:形容事情发生得出乎意料或来不及准备。
3. 恐惧、惊慌:用于描述人因突发事件而感到害怕。
4. 副词,表示“立刻、马上”:常用于表示动作的迅速性。
5. 名词,指驿站或传递文书的机构:在古代用于传递官府文书的机构。
这些意思在不同的古文语境中有所区别,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二、表格总结
拼音 | 字形 | 常见释义 | 示例句子 | 出处/出处 |
jù | 遽 | 急促、迅速 | “遽发兵。” | 《左传》 |
jù | 遽 | 突然、仓促 | “忽闻鼓声,众皆惊遽。” | 《史记》 |
jù | 遽 | 惊慌、恐惧 | “君心惶遽,不知所措。” | 《战国策》 |
jù | 遽 | 表示“立刻、马上” | “亟请于朝,遂遣之,不复更辞。”(注:“亟”与“遽”同义) | 《汉书》 |
jù | 遽 | 驿站、传递文书的机构 | “设邮驿,置遽舍。” | 《后汉书》 |
三、使用建议
在阅读文言文时,遇到“遽”字应结合上下文判断其具体含义。例如:
- 若文中描写事件发生得快,多为“急促、迅速”之意;
- 若描述人物反应,可能是“惊慌、恐惧”;
- 若涉及行政或军事调度,则可能指“驿站”或“传递机构”。
此外,“遽”有时也可作为副词使用,如“遽去”即“立刻离开”,强调动作的迅速性。
四、结语
“遽”虽为常见字,但因其多义性,在文言文中需要结合语境准确理解。掌握其不同用法,有助于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通过查阅古籍、积累例句,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一字的用法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