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自范仲淹的哪首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这句话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该文以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体现了儒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以下是对该句出处的总结与表格形式展示:
一、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原文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的意思是:身居朝廷高位时,要忧虑百姓的生活;身处偏远之地时,也要忧虑君主的安危。这体现了范仲淹心系天下的情怀和责任感。
《岳阳楼记》写于1046年,当时范仲淹因支持改革被贬至邓州(今河南南阳),在友人滕子京的邀请下,他写下此文,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
二、信息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句子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出处 | 《岳阳楼记》 |
作者 | 范仲淹 |
写作时间 | 1046年 |
背景 | 被贬邓州,应友人之邀而作 |
原文上下句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主旨 | 表达士大夫应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精神 |
三、结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不仅是范仲淹个人政治理念的体现,也成为后世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标杆。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人的家国情怀,也能从中汲取到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