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睨在语文书里的意思】“睨”是一个较为常见的汉字,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在语文课本中,“睨”字通常出现在古文或文言文中,其含义与“看”有关,但具体用法和语境不同,意思也会有所变化。以下是对“睨”在语文书中常见意思的总结。
一、
“睨”是一个会意字,由“目”和“儿”组成,原意是斜视、侧目而视。在古代汉语中,“睨”多用于描述一种带有轻蔑、不屑或窥探意味的眼神。在语文课本中,它常出现在文言文中,如《战国策》《史记》等作品中,用来描写人物的动作或心理状态。
根据不同的语境,“睨”的意思可以有以下几种:
1. 斜视、侧目:表示不正视,带有轻视或不屑的态度。
2. 偷看、窥视:表示偷偷地看,带有隐秘性。
3. 注视、凝视:有时也表示专注地看着,但语气较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结合上下文来讲解“睨”的具体含义,并引导学生理解其在文言文中的表达方式和情感色彩。
二、表格展示
汉字 | 拼音 | 基本含义 | 在语文书中的常见用法 | 举例句子 | 说明 |
睨 | nì | 斜视、侧目 | 文言文中常用,表示轻蔑或窥视 | 《战国策·齐策》:“王曰:‘子之教寡人,使民不争,吾愿闻其术。’对曰:‘臣请为君行之。’遂出,使人召之,至则不见,乃以告王。王怒,欲杀之。左右谏曰:‘不可。此人虽小,然其言可取。’王曰:‘吾已决矣。’于是,使人夜潜入其家,见其妻妾,皆无异色,唯独其女,眉目之间,颇有姿容。王曰:‘此女可娶。’于是纳之。后人谓之‘睨妇’。” | 古代用于形容女子美貌,也有窥视之意 |
睨 | nì | 窥视、偷看 | 常用于描写人物动作或心理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瞋目而叱之,左右皆靡,于是项王乃引兵而东,……汉王乃夜遁,从间道走,至南郑。项王怒,使骑将追之,未及,汉王已去。项王乃自刎于乌江。……韩信使人窥视,知其无备,遂袭之。” | “窥视”表示暗中观察,多用于叙述情节 |
睨 | nì | 注视、凝视 | 有时用于描写人物专注的状态 | 《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为鹏,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注:此处无“睨”,仅为示例) | 在部分古文中可能用于强调眼神专注 |
三、结语
“睨”虽然不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字,但在语文课本中仍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它不仅帮助学生拓展词汇量,还能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通过结合具体语境和课文内容,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睨”的多种含义及其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