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挑灯看剑原文翻译及赏析是怎样的】一、
《醉里挑灯看剑》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豪放词作之一。这首词通过描绘一个战士在酒后挑灯看剑、梦回战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报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情绪。
全词语言豪迈激昂,情感真挚动人,既有对昔日军旅生活的怀念,也有对现实处境的无奈与感慨。整首词结构紧凑,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以下是对该词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的整理汇总:
二、表格展示
内容类别 | 具体内容 |
词名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简称《醉里挑灯看剑》) |
作者 | 辛弃疾(南宋著名词人,爱国将领) |
创作背景 | 写于辛弃疾被贬闲居时期,借题抒发自己无法实现报国理想的心境 |
原文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白话翻译 | 酒意朦胧中挑亮灯,仔细观看宝剑;梦中回到军营,号角声接连不断。 将士们分食烤肉,乐器演奏边塞战歌;秋日的战场上,将军检阅士兵。 战马如的卢般飞快,弓箭如雷鸣般震撼。 完成君王统一天下的大业,博得生前死后的好名声。可惜,如今已是满头白发! |
主题思想 | 表达了词人强烈的爱国情怀与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反映了南宋朝廷软弱无能、主战派受压制的现实 |
艺术特色 | 1. 意象雄浑,气势磅礴 2. 情感真挚,对比鲜明(梦中壮志 vs 现实白发) 3. 语言简练,富有节奏感 |
情感基调 | 壮烈中带悲凉,豪情中见无奈 |
文学地位 | 被誉为辛弃疾“豪放词”中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词中极具感染力的作品之一 |
三、结语
《醉里挑灯看剑》不仅是一首描写军旅生活和战斗场景的词作,更是一首寄托着词人深沉情感与远大抱负的佳作。它展现了辛弃疾作为一位爱国者的赤子之心,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环境与文人的精神困境。这首词至今仍被广泛传诵,是中华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