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管理规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为规范慢病管理流程,提高服务质量,保障患者权益,现制定《慢病管理规定》。该规定旨在通过科学、系统的管理手段,提升慢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
一、慢病管理的基本原则
1. 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服务。
2. 分级诊疗: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推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
3. 持续监测:对慢病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和病情跟踪。
4. 多学科协作:整合医疗、护理、康复等多方面资源,形成管理合力。
5. 信息化支持:利用电子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等技术手段提高管理效率。
二、慢病管理的主要内容
| 管理环节 | 内容说明 |
| 信息建档 | 对确诊慢病患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记录基本信息、病史、用药情况等 |
| 随访管理 | 定期开展电话或上门随访,评估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 |
| 健康教育 | 提供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的健康指导 |
| 用药指导 |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避免药物滥用或误用 |
| 转诊机制 | 根据病情需要,及时将患者转至上级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治 |
| 康复支持 | 配合康复科提供康复训练和生活能力恢复指导 |
三、慢病管理的实施主体
1. 基层医疗机构:负责慢病的初诊、建档、随访及基础治疗。
2. 二级及以上医院:承担复杂病例的诊断、治疗及疑难问题的处理。
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作为慢病管理的前沿阵地,承担日常管理和健康宣教任务。
4. 家庭医生团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
四、慢病管理的考核与评估
1. 定期评估: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慢病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估。
2. 数据统计:通过信息化平台汇总管理数据,分析慢病管理成效。
3. 绩效考核:将慢病管理纳入医疗机构年度考核指标,激励医务人员积极参与。
五、附则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相关部门。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通过《慢病管理规定》的实施,有助于构建更加科学、高效、可持续的慢病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我国慢病防治水平,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