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性也的意思】“食色性也”出自《孟子·尽心上》,原文为:“食、色,人之大欲存焉;死、亡,人之大恶存焉。”这句话表达了人类的基本欲望:对食物的渴望和对美色的追求,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本能。
一、
“食色性也”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人性本质的重要表述。它指出,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如饮食)和情感需求(如对美的追求)是人性的一部分,是自然存在的,不应被完全否定或压抑。这一观点在古代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食色性也”并非主张放纵欲望,而是强调对人性的正视,主张在道德规范下合理满足这些欲望,以达到社会和谐与个人修养的平衡。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孟子·尽心上》 |
| 原文 | “食、色,人之大欲存焉;死、亡,人之大恶存焉。” |
| 含义 | 食物和美色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欲望 |
| 时代背景 |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强调人性本善 |
| 学术观点 | 有人认为这是对人性的正视,也有人认为应加以节制 |
| 现代理解 | 强调对基本欲望的尊重,但不等于放纵 |
| 与“存天理,灭人欲”的关系 | 不完全对立,强调在道德框架内满足欲望 |
三、结语
“食色性也”不仅是对人性的客观描述,也是对生命本能的肯定。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理性看待这些基本欲望,既不过分压抑,也不盲目放纵,从而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