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落孙山的原文和翻译】“名落孙山”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考试或竞赛中未能获得好成绩,落榜或失败。这个成语出自古代科举制度时期,具有浓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一、原文与出处
该成语最早见于宋代范仲淹所著《范文正公集·卷二十一·书林处士》中的一段记载:
> “吴人孙山,以才高自负,应举京师,不第。其友人之子随往,亦不第。山归,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孙山才华出众,但参加科举考试却落榜了。他的朋友的儿子也一同前往应试,结果同样没有考中。孙山回到家乡后,有人问他朋友的儿子是否及第,他回答:“录取名单的最末一位是孙山,贤郎(指朋友的儿子)还在孙山之外。”
二、翻译与释义
| 中文原文 | 英文翻译 | 释义 |
| 吴人孙山,以才高自负,应举京师,不第。 | A man from Wu named Sun Shan, who was confident in his talent, went to the capital for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but failed. | 孙山有才华,但参加科举考试却落榜。 |
| 其友人之子随往,亦不第。 | His friend’s son also went with him and failed. | 他的朋友的儿子也一同参加考试,结果也未及第。 |
| 山归,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 When Sun Shan returned, someone asked about the friend’s son, and he said: “The last name on the list is Sun Shan, and the young scholar is even beyond Sun Shan.” | 孙山回乡后,有人询问朋友儿子的情况,他说:“录取名单的最后一个名字是我孙山,贤郎(朋友的儿子)还在我之外。” |
三、成语含义与用法
“名落孙山”现多用于比喻考试或竞争中排名靠后,未能进入前列,甚至落榜。它不仅限于考试,也可以用于其他场合,如比赛、选拔等。
- 常见用法:
- 他在考试中名落孙山,心情十分低落。
- 这次项目竞标,我们公司名落孙山,没能中标。
- 近义词:
- 落榜、失利、失败、名次靠后
- 反义词:
- 名列前茅、名列前茅、成功、上榜
四、总结
“名落孙山”源自古代科举制度下的真实故事,反映了当时考生对功名的重视以及落榜后的心理状态。如今,这一成语已成为汉语中表达“落榜”或“失败”的常用表达方式。通过了解其来源和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成败的态度。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名落孙山 |
| 出处 | 宋代范仲淹《范文正公集》 |
| 原文 | “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
| 翻译 | 录取名单的最末位是孙山,贤郎还在孙山之外。 |
| 含义 | 比喻考试或竞争中未能取得好成绩,落榜或失败。 |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考试、比赛、选拔等场合的失利。 |
通过以上内容的整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名落孙山”这一成语的历史背景、语言表达及其现代应用,有助于我们在实际使用中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