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一个源自中国历史的成语典故,出自《史记·高祖本纪》。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表面上公开进行某种行动,实际上却在暗中进行另一个目的不同的计划,具有极强的策略性和隐蔽性。
一、典故背景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起义不断。刘邦和项羽是当时最具实力的两股势力。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先攻入咸阳,灭亡秦朝。但项羽后来凭借强大的兵力,击败了刘邦,并自封为西楚霸王,分封诸侯,将刘邦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和汉中地区。
刘邦对此心有不甘,但鉴于自身实力不足,只能暂时接受现实。为了积蓄力量,他采取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表面上修复被烧毁的栈道,以示无心与项羽争斗;实际上却秘密准备,从另一条小路绕过敌军防线,突袭关中,重新夺回战略要地。
二、典故含义
“明修栈道”指的是公开做一件事,让敌人放松警惕;“暗度陈仓”则是指在敌人不注意的情况下,悄悄完成另一件重要的事情。两者结合,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军事计谋,也常用于日常生活中形容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行为。
三、总结对比
| 项目 | 内容 |
| 典故来源 | 《史记·高祖本纪》 |
| 出现人物 | 刘邦、项羽 |
| 发生时间 | 公元前206年 |
| 典故含义 | 表面公开行动,实际暗中实施计划 |
| 使用场景 | 军事、政治、商业、日常生活等 |
| 现代用法 | 比喻表面做一件事,实际另有目的 |
| 相关成语 | 围魏救赵、声东击西、瞒天过海 |
四、延伸思考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不仅是一种战术,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它强调了在面对强大对手时,如何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心理战来取得优势。这一策略在现代企业管理、市场竞争乃至个人发展中的应用依然广泛。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都提醒我们:有时候,真正的胜利不是靠蛮力,而是靠智慧和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