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子不足与谋的出处以及其意思】“竖子不足与谋”是一句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的经典古语,常被用来表达对某人能力或见识的轻视。这句话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下面将从出处、含义及使用场景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出处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 |
| 原文 | “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
| 作者 | 司马迁 |
| 背景 | 楚汉相争时期,项羽在鸿门宴后对范增的建议不采纳,导致错失良机 |
二、字面意思
- 竖子:古代对人的贬称,意为“小子”,带有轻蔑之意。
- 不足与谋:不足以与其共谋大事,即认为对方没有能力参与重要的谋划。
整句话的意思是:“这小子(指刘邦)不足以与他共谋大事。” 表达了说话者对对方能力的极度不信任和轻视。
三、深层含义
| 项目 | 内容 |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或讽刺他人无能、不值得信赖 |
| 情感色彩 | 含有强烈的贬义和轻蔑意味 |
| 使用场合 | 常见于历史评价、文学作品、现代语境中形容他人决策失误或能力不足 |
四、历史背景简述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在鸿门宴上听信了刘邦的解释,没有杀掉他,而范增多次劝谏项羽除掉刘邦,但项羽不听。范增因此感叹:“竖子不足与谋!”这句话反映了他对项羽优柔寡断的失望,也预示了后来刘邦夺取天下的结局。
五、现代应用
虽然这句话源自古代,但在现代语境中仍常被引用,尤其在评论他人决策失误、能力不足时使用。例如:
- “他提出的方案根本行不通,真是竖子不足与谋。”
- “这种人根本不能托付重任,竖子不足与谋。”
六、总结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标题 | 竖子不足与谋的出处以及其意思 |
| 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 |
| 原文 | “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 字面意思 | 小子不足以共谋大事 |
| 深层含义 | 表达对他人能力的轻视与不信任 |
| 使用场合 | 批评、讽刺、历史评价等 |
| 现代用法 | 形容他人无能、不可靠 |
| 作者 | 司马迁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竖子不足与谋”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体现了古人对人际关系、权力斗争的深刻观察。在今天,它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决策时要慎重选择合作伙伴,避免因轻信而误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