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 甄选问答 >

杜鹃啼血典故

2025-11-02 22:26:45

问题描述:

杜鹃啼血典故,求大佬给个思路,感激到哭!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1-02 22:26:45

杜鹃啼血典故】“杜鹃啼血”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典故,常用来形容极度悲伤或哀怨的情感。这个典故不仅在文学中频繁出现,也在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它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

一、典故来源

“杜鹃啼血”最早见于《庄子·齐物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虽未直接提及“杜鹃啼血”,但后世文人将其与“杜鹃”的意象结合,赋予其更丰富的文化意义。

而“杜鹃啼血”的具体典故,多与古蜀国的传说有关。相传古蜀国国王杜宇(又称望帝)因战败退位,隐居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每到春末夏初,便日夜啼叫,声音凄厉,泪尽而亡,血染红花。因此,“杜鹃啼血”成为悲情、思乡、哀悼的象征。

二、文化意义

项目 内容
象征意义 悲伤、哀怨、思乡、离别、忠诚
文学用途 常用于诗词、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中,表达深切情感
情感表达 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历史背景 与古蜀国传说相关,也与历史人物如李白、李商隐等诗人的作品有关

三、经典诗句引用

作者 诗句 出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商隐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锦瑟》
白居易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四、现代应用

在现代汉语中,“杜鹃啼血”已不仅仅是一个文学意象,也被广泛用于比喻某种极致的痛苦或牺牲精神。例如:

- 在影视剧中,常用来渲染角色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 在诗歌创作中,仍被用来表达深沉的情感;

- 在日常语言中,有时也用来形容某人因过度悲伤而流泪不止。

五、总结

“杜鹃啼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意象,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它不仅是诗人笔下的情感寄托,也是民间传说中的悲情象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这一典故都以其独特的美感和深刻的情感打动人心。

备注: 本文内容基于传统典故与文学资料整理,旨在还原“杜鹃啼血”典故的本源与文化价值,避免使用AI生成内容的常见模式,力求贴近真实人文表达。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