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句话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原句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句话不仅是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宗旨,也体现了他对中国历史、社会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首先,“究天人之际”中的“天人之际”,指的是天与人的关系。在古代中国哲学中,“天”常被理解为自然规律或宇宙法则,“人”则是人类社会与个体行为。司马迁提出要探究天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人应当顺应天道,同时也要在天地之间有所作为。这种思想融合了儒家的“天人合一”理念和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体现出一种对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全面把握。
其次,“通古今之变”中的“古今之变”指的是历史的变化与发展。司马迁认为,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演变的过程。他主张通过研究历史,了解过去的发展脉络,从而把握现在,并为未来提供借鉴。这不仅是一种历史观,也是一种治学态度,即以历史为镜,明辨是非,总结经验教训。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学术宣言,更是司马迁一生治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他在《史记》中广泛搜集资料,考证史实,试图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同时也在字里行间表达了他对国家兴衰、人生荣辱的深刻思考。
在今天,这句话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既要关注自然规律,也要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逻辑;在分析问题时,既要回顾历史,也要展望未来。只有将“天人之际”与“古今之变”结合起来,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世界,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总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不仅是司马迁的治学理想,也为我们提供了看待历史与现实的一种深刻视角。它鼓励我们在学习与思考中,保持开放的视野和深邃的洞察力。